在伟大祖国漫长曲折的海岸线上,深圳尤如一颗十分耀眼的明珠;深圳湾畔的“锦绣中华”和“中华民俗文化村”,无疑是这颗明珠上璀璨夺目的亮点。
相邻相依的“锦绣中华”和“中华民俗文化村”,同属于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十年前深圳湾畔的一片不毛之地,而今已是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两个景区是锦绣中华公司的员工们为之骄傲的一龙一凤。“锦绣中华”,是一座反映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古代建筑和民族风情的微缩景区,近百处实景微缩景点分布其中,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锦绣山河的荟萃和缩影,让参观者领略到“一步迈进历史,一日畅游中国”的迷人魅力。“锦绣中华”开业后,游人如织,盛况空前,但公司领导层意识到,“锦绣中华”的静态展示方式还不能满足游人的参与要求,于是,两年之后,“中华民俗文化村”又敞开了大门。与“锦绣中华”大多按1∶15复制不同,“中华民俗文化村”内的24个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庭院和街市,都是按原貌1∶1的比例建成,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在民族村寨风情表演中,来自原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员工,将他们的生活、劳作表演得十分逼真,游人也可以参与其中,汲水、打猎、载歌载舞,甚至胸挂彩球,成为阿佤山寨的黑马王子、阿诗玛爱恋的阿黑哥。
开业至今,两景区共接待了中外游客四千万人次,邓小平、江泽民以及数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要和社会知名人士曾莅临游览。两景区曾获全国旅游业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殊荣,1997年还双双入选深圳市“鹏城十景”,1998年又获全国第一张ISO9002国际标准质量证书。锦绣中华公司总经理张元兴说,两景区能取得这样喜人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紧紧抓住了中华文化这个基点,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景区建设目标不仅是名扬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展示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窗口。
锦绣中华公司为自己提出的质量方针是“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创建世界一流景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锦绣中华公司不仅在景区建设上大下功夫,与此同时,还从1991年起,组建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使景区成为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艺术的乐园。
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包括民族歌舞团、民族服饰团、土风歌舞团、民俗歌舞团、编钟乐团和杂技团等六个分团,拥有一批国家一、二级编创人员、演员和演奏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满、壮、蒙、藏、傣、白、佤、瑶、彝、哈尼等十余个民族的专业演员100多名。通过多年的艺术创作演出实践,已形成了民族村寨的风情表演、中心剧场的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文化广场的大型广场艺术汇演三个不同层次的创作演出模式,使民族歌舞艺术的神韵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民族歌舞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对于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景区来说,民族歌舞团的创作演出是最为鲜活最为生动的内容;而景区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又是民族艺术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据统计,民族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共创作演出了各类民族音乐、舞蹈达100多个,创作了《中华百艺盛会》、《四季回旋曲》、《八面来风》、《蓝太阳》、《新中华百艺盛会》、《绿宝石》等10多台不同特色的晚会,景区真正成为了民族歌舞艺术的乐园。民族歌舞团副团长林树森多年来希望创作一台回族舞蹈,但一直没机会实现愿望,在这里,他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创作的回族舞蹈《穆斯林礼赞》被专家们誉为“填补了回族舞蹈的空白”,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提名奖,在全国引起轰动。
最近,锦绣中华民族艺术团相继推出了大型民族音乐舞蹈诗画《绿宝石》和大型广场综艺晚会《新中华百艺盛会》,又迈上了新台阶。